手機自主權 2.0:從刪社交軟體到 Clarymind

·7 min

兩年前,我寫了一篇「社交軟體斷捨離,奪回手機自主權」。當時受到《生時間》這本書的啟發,我刪掉了手機裡的社群 App,想藉此來奪回手機的主導權。

一開始確實有效,但我也很快發現,自己想得太簡單了。

App 是刪掉了,Safari 卻還在。我以為「改用網頁版」會比較麻煩,結果根本沒差——手指早就比腦袋快,一秒就能打開。意志力薄弱的時候,人為了回到熟悉的習慣,真的很有創意(?)。

我很快就體會到,刪 App 終究只是治標不治本。它只是讓我不方便一點,卻沒解決我「一無聊就想滑手機」的根本衝動。長期下來,居高不下的螢幕使用時間就是最好的證明。我還一度誤把「耍廢滑手機」當成放鬆,後來才知道這只是讓自律神經更疲憊的一種假放鬆。

直到待業後,我才真的決定要正視這件事。

其實我很早就聽過 Clarymind,但一直沒放在心上。直到下定決心改變時,它的名字又從腦中跳了出來。剛好遇到一週年折扣碼,心想,好吧,就給自己和它一年的機會。

原本沒抱太大期待,結果用下來比想像中還有幫助。

我從今年 7 月 8 日開始用,到上週為止,平均每日螢幕使用時間從誇張的 12 小時,降到差不多 5 小時。

螢幕使用時間前後對比
螢幕使用時間前後對比

數據之外,Clarymind 也是第一個讓我覺得「它好像知道我需要什麼」的工具。從第一天就有明顯效果,甚至讓我第一次主動把使用過程中的困難和建議,整理成 Notion 筆記給開發團隊。

那它到底怎麼做到的?

第一步:用「麻煩」擋掉壞習慣

它幫我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讓開 App 變得很麻煩

以前,我只要點一下就能一路滑下去。現在,如果我想用 Safari 看社群網站,要經過好幾個步驟:

  1. 點 Safari,不會直接開,而是跳通知。
  2. 要點通知,才能進到 Clarymind 的畫面。
  3. 它會問我「我想打開是因為⋯⋯」,我可以打字或按「跳過」(但跳過有次數限制)。
  4. 就算跳過,它還會要我「暫停一下」,再跳個問題。

這一連串動作,成功打斷我腦袋裡的自動導航。常常按到一半就懶得用了,那股想滑的衝動也沒那麼強了。

Clarymind 阻擋滑手機截圖
Clarymind 阻擋滑手機截圖

第二步:用「內建功能」養成好習慣

一開始我以為 Clarymind 只是個防守工具,後來才發現它真正的價值在「進攻」:它幫我建立了新的睡前習慣。

這意外解開了我長期以來的困擾:睡前滑手機。雖然影響睡眠的因素很多,但從 Garmin 的壓力等級看,只要睡前滑手機,壓力通常會維持在高點,睡眠品質也容易受影響。

睡前滑手機 vs. 不滑手機的睡眠壓力等級對比
睡前滑手機 vs. 不滑手機的睡眠壓力等級對比

現在,我用內建的功能當作替代:

  • 用平靜的聲音取代刺激的內容:過去睡前喜歡聽 Podcast,但常因內容太吸引人越聽越嗨,反而難入睡。現在我會打開它內建的睡眠音樂,最喜歡的組合是選一首音樂,再加上頌缽與營火聲,聽起來很放鬆。
  • 培養睡意與儀式感:同時,我會花 10 分鐘跟著 App 裡的呼吸練習,做「幫助入睡(4-7-8 呼吸法)」。這成了很棒的睡前儀式,告訴身體「該睡了」。
Clarymind 呼吸練習與睡眠音樂設定
Clarymind 呼吸練習與睡眠音樂設定

不滑手機的時候,要做什麼?

Clarymind 幫我擋掉了不少衝動,但也帶來另一個問題:時間突然空出來,要做什麼?

我開始列一份清單,放那些平常覺得「重要但不急」的事,比如整理筆記、看一小段線上課程、翻幾頁放很久的書,或是簡單伸展。每次被攔下,我就從清單挑件做。這讓我覺得,不只是「戒掉壞習慣」,更是在「養成新習慣」。

從「自我批判」到「自我研究」

這段過程中,我最大的改變是:學會不再自我批判,而是把自己當成研究對象。

以前只要失敗,就覺得「我很沒用」。現在像個研究員:試 A 不行,就換 B。這反而讓我注意到很多細節——像是 YouTube 最難抗拒、洗澡前一小時不碰手機似乎比較好睡,甚至連用 ChatGPT 都得設下限制。這些小小的發現,都讓我越來越了解自己。

實驗還在繼續,也許有一天,我能不用 Clarymind 也過得自在。

但至少現在我明白了:不是每件事都得這樣跟自己過不去,找到幫得上忙的工具,反而能更輕鬆地往前走。

這趟自我研究的旅程,意外地有趣。也開始有點期待,之後還會遇見怎樣的自己。


2025/8/21 更新 我發文時折扣碼其實已經過期,所以當時沒有放上來。 剛剛詢問客服後確認,因為詢問的人多,官方已經延長到 9/15,有需要的話可以參考。

感謝你讀到這裡!如果我的分享讓你有所共鳴或啟發,歡迎請我喝杯珍奶 🧋,給我一點繼續分享的能量: https://anna.bobaboba.me